三伏很短,健康很长!一晃眼就到中伏了,对于三伏灸而言,中伏灸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。中伏是冬病夏治—三伏灸的黄金阶段,艾草乃纯阳之物,是被几千年来的实践所验证的养阳扶正气的中医养生方法。如果你对艾灸感兴趣,欢迎加V:yimuai 交流艾灸。
中伏的20天,就像一 天里的正午前后,天气最 热,阳气也最 盛,也是三伏灸的关键期、核心阶段!
中伏:三伏灸的关键转折点
中伏,素有“毒节”之称:一则,中伏期间,雨水多易挟湿,气温高还闷热,暑湿之气乘虚而入,就会使人心气亏耗,尤其老人、儿童、体虚者,容易苦夏、中暑,出现疲劳、消化功能减退等症状;二则,人们习惯于借助吹空调、冲凉水澡、吃冷饮来降温,极易遭致寒邪入体,留下病根儿,给秋冬健康埋下隐患。
所以,中伏正是三伏灸需要添一把火的关键转折点,灸得好,就能从亚健康转向健康,灸不好,就会从亚健康转向疾病。
展开剩余78%中伏:灸除病根的最佳时节!
关于中伏灸,有一段顺口溜:
汗流浃背,正值中伏;补脾健胃,多灸身柱;关元气足,三里辅助;三伏三伏,寒湿易除;头伏抓紧,二伏病除;三伏巩固,气血充足。
二伏就是中伏,可见中伏在三伏灸中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:病除。中伏气温高、太阳毒,但是,热有热的好处——它是治疗寒症、冬病夏治的最佳天时。天气炎热,人体毛孔张开,经脉气血运行充盈,最利于药性和阳气的吸收。
民间有这样的说法,“但凡咳嗽,是肺家受寒,一定要三个夏天才能纠正回来”。因为咳嗽是寒症,病根就是寒,不易祛除。
一年365天,气温最高的就是中伏这20天,一年中最强的阳能悉数倾泻而出,唯有抓住这个最佳天时艾灸,才能最大限度地以热治寒、鼓舞阳气、调整阴阳,融化身体的“坚冰”,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。
中伏:健脾、强心、养阳!
中伏艾灸,当然也要遵循天地之气的变化特点,趋利避害。中伏的气候特点——暑湿交加,湿热熏蒸,最易损伤脾(脾湿)、心(心神)、阳(阳气),故而,中伏艾灸应当围绕强心、健脾、养阳展开。
1、健脾
大暑过后,即进入长夏。长夏属土,与脾相应,最宜养脾。长夏的主气是湿,湿最易困于脾,伤及脾胃的阳气。时间长了,体内湿气就会随之加重,在上则头重如裹;在中则胸脘胀满、胃纳不香;在经络则周身困重,四肢、关节酸痛沉重。故而,长夏健脾重在祛脾湿。
2、强心
为什么夏季心脏病高发?《黄帝内经》曰:南风生于夏,病在心,俞在胸肋。可见,夏季多南风,热浪滚滚,心脏最容易不舒服,其次是胸肋,因为心之俞(即心藏气之所在)在胸胁。
3、养阳
养阳是中伏的“压轴大戏”,在中伏乃至整个三伏,我们最需要跟阳气较劲!伏灸是为了“冬病夏治”,这就必须排出体内陈年的寒湿!怎么排出呢?出汗就行!
《黄帝内经》曰:“夫精者,身之本也,故藏于精者,春不病温。暑夏汗不出者,秋成风疟。”可见,夏季出汗可以排出陈年的寒湿,以及营卫层面的垃圾,保证秋冬的健康。反之,夏不出汗,说明身体内外不能和谐,轻则感冒发烧,重则邪入三阴。
怎样才能出汗呢?《素问·阴阳别论》曰“阳加于阴,谓之汗”,阴是津液,阳是阳气,就是说,汗由阳气蒸化津液而来,气机流动,阴阳和合,才能出汗,所以,关键在于:养阳,让阳气充足!
如何艾灸?
1、健脾
从艾灸角度而言,一般建议艾灸脾俞、足三里、丰隆、承山等,湿热加灸阴陵泉。
2、强心
强心在于疏通3处:心包络、心包经、心经。心包络指心脏外面的一层包膜,膜上分布络脉,为气血通行的道路。作为心脏的外围组织,心包络有保护心脏的作用。
疏通心包络关键在于灸透膻中,膻中既是气会之穴(宗气聚会之处),又是心包络的募穴(心包络经气聚集之处),能宽胸理气,是治疗冠心病、心绞痛等心脏疾病的第一要穴。
疏通心包经关键在于灸透心包经的阻滞点,把天泉与曲泽之间分成3份,阻滞点就位于靠近曲泽的1/3处。如果按压阻滞点时痛感很强烈,说明心包经在这里堵住了,心血管也出了问题,必须重灸阻滞点及其周边区域。
“三伏出汗,胜吃补药”,就强心而言,最需出腋下的汗,因为腋下的汗通心气、泻心火、除心烦。建议灸透极泉,它是解郁大穴,可以理气、宽胸、宁神,有效缓解心痛、心悸以及冠心病、肺心病等的症状。
3、养阳
背是阳气生发的“发电厂”!因为督脉总督一身之阳,艾灸督脉,就是在扶助三阴层次的阳气,将沉伏已久的邪气悉数排出。中伏已至,意味着祛除病根最重要的黄金20天来了,请大家务必珍惜!
发布于:河北省普通人炒股票如何加杠杆,山西股票配资,配资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